原文於2013年7月26日在前部落格上載
片名: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
年份:1983
導演: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小琪的那一頂帽子)、萬仁
(蘋果的滋味)
演出:陳博正、楊麗音、金鼎、崔福生、卓勝利、江霞、顏正國
要談八十年代的台灣新電影運動,《兒子的大玩偶》是一部不能不提的電影。影片改編自台灣著名鄉土作家黃春明的短篇小說,由吳念真編劇,侯孝賢、曾壯祥和萬仁分別執導影片中的三個短篇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一頂帽子》和《蘋果的滋味》。
對照當年台灣的社會狀況,這部電影可堪回味的地方甚多。在《兒子的大玩偶》中,父親坤樹為了生計而經常以小丑面對兒子,從兒子對卸妝後的父親那無所適從的反應暗地裡表達一種悲涼荒謬的處境;在《小琪的那一頂帽子》中,影片對日本等先進國家那種金玉奇外作出了狠狠的鞭撻;在《蘋果的滋味》中,那個被美國人弄傷腿的工人竟因繼後的補償而慶幸意外的發生,這無疑令人可笑又痛心。影片除了散發著一種對台灣這土地的濃厚情感外,也有力地反映當時社會的困境與荒謬。
拍攝此片時,台灣仍處於戒嚴時期,對電影的審查仍抓得很緊。當年這部電影也因被審查機關認為會激發台灣的黑暗面而面臨禁映,並因此引發了著名的「削蘋果事件」,及後在傳媒與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才得以上映,這次事件對台灣電影及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今年,中影為此片進行修復,令影片以最貼近導演意思的原貌上映。據導演萬仁所言,《蘋果的滋味》片首講述工人遇交通意外一段本以黑白畫面以呈現一種恐怖感,但過去卻是彩色的版本,這次的收復版得以將有關部分以導演的原意還原,令觀眾可原汁原味重新感受這部經典電影。
不論是對台灣電影發展還是對當時的政治社會而言,《兒子的大玩偶》是一部極具時代意義的重要電影。影片笑中帶淚,當中對當年(甚至現時)台灣社會的諷刺尤令人感動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