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演徐欣羨執導的首部長片《骨妹》,故事講述來自澳門的骨妹詩詩移居台灣多年,一日無意間看到一則來自澳門的尋人啟示,令她重踏這個無法放下的故土,回憶起廿年前當骨妹的歲月,更勾起了與好姊妹靈靈糾纏了多年刻骨又微妙的友情回憶⋯⋯ 但滄海桑田,那感覺就是片中《再見二丁目》的一段歌詞,「情和調,隨着懷緬變得蕭條」。電影大部份場景都在澳門取景,當中不少是有故事的地方,本文逐一為大家介紹。
桃花崗(已拆)
桃花崗位於紅街市附近,是片中骨妹姊妹收工後醫肚飲奶茶的排檔,現只能從影像中回憶,因該處已被拆,此情不再。桃花崗見證了澳門四十多年的歷史,其出現源自七十年代澳門經濟轉向製造業的時期,當時紅街市附近聚集不少工業人口,桃花崗的排檔也因此而生。當時有不少女工在排檔用膳,吸引男士們到這裡試試自己的桃花運,桃花崗這名也因此而起。隨著製造業沒落,該處的排檔也相繼結業,並成了澳門人的集體回憶。
新馬路
新馬路是澳門本島最熱鬧和代表性的街道,也是不少電影劇組喜歡取景的地方。新馬路於上世紀初開闢,是澳門路政史上的重大工程。馬路以議事亭前地為中心,往內港方向一段以拉直彎曲的小巷為主,往南灣方向一段則以剷平山崗為主。馬路於1918年竣工,起初將議事亭往內港路段命名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另一方向往南灣路段命名為美副將大馬路,其後再統一稱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但一般市民會約定俗成稱為新馬路。新馬路見證著澳門近代發展,沿路的歷史建築彷彿為大家細說一段段澳門街的往事。
大三巴周邊(大三巴右街、茨林圍)
大三巴與新馬路一樣都是澳門最熱門的電影場景,但導演徐欣羨不想採用過往見慣見熟的畫面和角度,所以特別在大三巴周邊的小巷取景,當中包括大三巴右街和茨林圍,捕捉到這座澳門標誌古蹟之餘也有與別不同的味道。
大砲台
大砲台建於明神宗年間,原為聖保祿大教堂(即現在的大三巴遺址)的祭天台,及後由葡萄牙殖民政府改建為軍事禁地。大砲台於1966年解禁,並成為澳門其中一處旅遊景點。在電影中,大砲台是詩詩(廖子妤)與靈靈(余香凝)慶祝生日和約定的地方,據導演徐欣羨所說,該處的景觀是唯一能拍到廿年前澳門景貌的位置,因這些年來變化太大,其他位置已看不見當年的面貌。
舊基督教墳場
片中靈靈(余香凝)下葬的地方是歷史悠久的舊基督教墳場。墳場於1821年闢建,是澳門歷史最久的基督教墳場。該處古意清幽,面積不大但史跡處處,不少歷史名人皆葬於此,當中包括畫家錢納利和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位置:白鴿巢公園旁】
大三巴哪咤廟
哪咤廟創建於清光緒年間,廟內供奉神話人物哪咤,是富地方色彩的信仰建築。廟宇處於雄偉的舊城牆及大三巴牌坊旁,與之相比顯得小巧,但卻簡單富地方特色。在片中,詩詩(廖子妤)與靈靈(余香凝)在哪咤廟祈福,為靈靈的初生兒樂樂的健康許願。
沙利文餐廳
在銀河映像早期經典作《暗花》中,過江龍耀東(劉青雲)出沒的沙利文餐廳其實是香港的金雀餐廳,電影並沒有在沙利文取景。相反《骨妹》就真的有在沙利文取景,該處是片中台灣男(朱鑑然)向詩詩(廖子妤)求婚的地方。【位置:新馬路南灣街8-10號】
皇子街
片中土生佬(賈思樂)的蛋糕店是假的,取景地是皇子街,同街有間老店叫時香花生,挺有風味。
利生醫院(台灣宜蘭)
電影片首詩詩(梁詠琪)求醫的地方叫利生醫院,位於台灣宜蘭,這場景其實也是電影《KANO》的場景之一。利生醫院位處宜蘭縣五結鄉的利澤(利澤簡),前身是日治時期由林木溪和林木火兄弟創立的「利澤簡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於1920年興建。利澤簡昔日是該區的主要河港,但自羅東火車站開通後便逐漸沒落。利生醫院原建築為單層,及後於1935年改建成兩層,曾相繼用作輕便車車站、「五結鄉農業會」和「五結鄉農會利澤簡分會」的選址。1973年,建築物由林木溪子林崑智醫師購得作為醫院用途。【地址: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利澤路66號】
煥記海鮮飯店
大碼頭街
水坑尾街
夜呣街
澳門銀河
文字來源:王冠豪(2017)。<骨妹>。《電影朝聖》,Vol.16(2017年3月),頁18-23。
圖片來源:王冠豪
劇照來源:天下一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