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忌諱的人而言,遊墳似乎有點兒「大吉利是」,但若細心觀察,墳場其實是見證一地歷史和文化的地方,而墓碑上的碑文更是珍貴的第一手史料。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墳場的種類也因而繁多,除了華人的墳場外,還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回教、印度教、錫克教、祆教、日本人、猶太人等其他宗教和族群的專屬墳場。今次專題會以墳場與電影來作crossover,為大家介紹一些與電影相關的墳場。其實以崇敬之心遊墳,百無禁忌。
香港墳場
地址:跑馬地黃泥涌道
電影:十月圍城、追擊八月十五、我左眼見到鬼
楊衢雲無字碑「6348」
香港墳場,又稱為紅毛墳場,於1845年正式開放,為香港開埠早期建立的墳場之一。早年埋葬該處的主要是駐港英軍、政府官員及傳教士,而能葬在這裡的華人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英籍人士。置地創辦人遮打(Catchick Paul Chater)、富商何東與其元配麥秀英、行政局及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均葬於此。
從墳場入口向右轉,一直行至盡頭再拾級而上,便會看見一塊鼎鼎大名的無字碑「6348」。在這塊碑下,埋葬了一位與孫中山齊名,興中會的第一任會長楊衢雲,即電影《十月圍城》(陳德森)片首那幕,那位由張學友飾演,被清廷殺手刺殺的人物。楊氏被殺後,香港政府為免開罪清廷,其下葬的安排也只能低調。有賴於好友謝贊(纘)泰的幫助,楊氏才得以在香港墳場下葬。港產奇片《追擊八月十五》(馬偉豪、鄭保瑞)的結局也在香港墳場取景,片中的陳美玲(蔡卓妍)在墳場內為救何若智(鄭中基)而犧牲,間接改變了宿命。在《我左眼見到鬼》(杜琪峯、韋家輝)的開首,何麗珠(鄭秀文)在香港墳場與她的新婚丈夫道別。
追擊八月十五
我左眼見到鬼
回教墳場
地址:跑馬地厚德里
電影:龍爭虎鬥
香港有兩個回教墳場,分別位於歌連臣角及跑馬地。跑馬地的回教墳場是香港第一個回教徒的專屬墳場,建於1870年。墳場內原有一座清真寺,後因興建接連香港仔隧道的天橋而拆卸。
回教墳場內的墓碑形狀沒有統一的規格,但大部分都是長方體。由於回教推崇簡葬,所以墓碑上的設計都偏向簡潔,而與華人墓碑最大的分別是碑上沒有鑲上先人的遺照,因為這樣與回教不得祟拜偶像的教條有相衝。由於回教有不少分支,墳場也特別將什葉派教徒與遜尼派教徒的墓碑分隔。對忌諱的華人而言,遊墳似乎有點兒不吉利,但對回教徒而言,遊墳卻有另一重意義。根據回教墳場的「遊墳(走墳)須知」所示:「我們應多去遊墳,這對亡人和活人都有意義。遊墳的時候,我們既緬懷亡人,亦可從中參悟人生的真諦,及早醒悟,多做善功⋯⋯」到遊墳場,不妨試試認真反省,或許會頓悟一些人生真諦。回教墳場是李小龍作品《龍爭虎鬥》的取景地。在片中,少林弟子李(李小龍)來到回教墳場向被叛徒韓( 石堅)害死的姊姊致祭。
龍爭虎鬥
錫克教廟
地址:灣仔皇后大道東371號
電影:赤道
除了香港墳場和回教墳場,跑馬地黃泥涌一帶還有不少具歷史意義的墳場,例如天主教墳場、印度教墳場、祅教墳場等,而在這個墳場區的邊緣,還有一個具異國色彩的歷史建築 – 錫克教廟。錫克教(Sikhism)主張一神論,並尊崇十位上師,其聖典為《格蘭斯沙希伯古魯》(Guru Granth Sahib)。香港錫克教徒的歷史可追溯自19世紀,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不少錫克教徒因此跟隨英軍前來服役。 錫克教廟始建於1901年,當時名為「星尊者協會」。但寺廟在二次大戰時遭炮火破壞,於1938年重建並正式易名為錫克教廟。
錫克教主張平等,只要遵守其規則,教廟歡迎任何人士入內祈禱參拜,而且還有飯堂提供免費食物,讓不同階層的人可以一起聚餐。廟內更設有房間,讓任何信仰的旅客作短暫居留。電影《赤道》曾以錫克教廟作拍攝場景,是片中南韓特務收集情報的地方,而錫克教徒喬寶寶也在該幕客串一角。
赤道
薄扶林華人基督教聯合會墳場
地址:薄扶林道119-125號
電影:東風破
薄扶林華人基督教聯合會墳場鄰近沙灣的濱海地區,位處薄扶林道、摩星嶺道和域多利道之間,於1882年由政府批地予香港基督教聯合會使用。在此之前,政府也不時批地供華人殮葬,但墳地有時限,到特定時間必須遷出。而薄扶林墳場則不同,該處是香港首個華人永遠墳地,這與當時愈來愈多華人在香港落地生根有關。薄扶林墳場安葬了不少近代中國的重要人物,特別是清末的革命志士,如興中會的中堅人物謝贊(纘)泰、資助晚清革命不遺餘力的李煜堂父子、曾參與起義的鄭士良、左斗山等。其他葬於薄扶林的名人還有作家許地山、中國足球球王李惠堂、殿堂影人石堅等。
為紀念香港東華三院成立140周年而拍攝的電影《東風破》(麥婉欣、鄭思傑),薄扶林墳場和毗鄰的東華義莊及大口環村是電影的主要場景,該處的歷史背景與電影中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概念非常吻合。
東風破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地址:香港仔石排灣道
薄扶林基督教墳場雖是首個華人永遠墳地,但該處只供信奉基督教的華人下葬。隨著愈來愈多華人在香港落地生根,對永遠墳地的需求甚殷,在眾華人代表幾經爭取下,政府終於在1913年正式批出香港仔的山地作為華人永遠墳場之用。
與葬有不少革命志士的薄扶林墳場不同,香港仔墳場下葬了不少富商巨賈和與當時中國政府有關連的名人。在此下葬的香港世家有周壽臣、利希慎、莫藻泉、馮平山、鄧肇堅等家族,還有不少在近代中國史佔重要位置的大人物,當中包括國民政府的首位內閣總理唐紹儀、著名教育家及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等。電影界方面,有「東方差利」之稱的喜劇前輩伊秋水也葬於香港仔墳場。
赤柱軍人墳場
地址:赤柱黃麻角道
電影:辣手神探
在香港開埠初期,赤柱曾經是英國人的行政中心,其後隨著維多利亞城的發展才將中心遷至現在的中上環地區,而赤柱軍人墳場也是在這背景之下的1840年代闢建,以安葬當時的駐港英軍及其家屬。
墳場其後曾關閉,直至1942年才重開,重開的原因也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當時正值日軍侵華,赤柱是香港淪陷前英軍最後一處軍事據點。淪陷後,附近的聖士提反書院成了集中營,墳場在當時為不少保衛香港而戰死的英軍、義勇軍、戰俘和平民提供了安葬之處。墳場安葬了不少為香港捐軀的軍人和志士,到遊墳場,在向他(她)們致敬的同時,也要反思那些前人用生命換來的精神和價值,這其實正正是現在我們最需要捍衛的東西。這個滿載香港血淚史的地方也是吳宇森作品《辣手神探》的取景地,是片首一眾警隊向殉職同袍致哀的場景。
辣手神探
和合石墳場
地址:粉嶺銘賢路
電影:英雄本色、香港製造、第一類型危險、目露兇光、龍虎風雲、哪一天我們會飛
香港製造
和合石墳場位處粉嶺大刀屻及箕勒仔一帶,在1941年已有計劃興建,後因香港淪陷而擱置,直至1950年才正式啟用。當時大部份華人都葬於九龍七號墳場(大約是現在順利邨的位置),但由於戰爭令墳地需求大增,再加上戰後因內地政治不穩而令大量移民湧港,政府便決定將市區的墳場遷往郊區,以騰空土地安置不斷增加的人口,和合石墳場便因此而闢建,並成為香港規模最大的墳場。
事實上,和合石這名字取材自所在之處的和合石村,但久而久之,和合石約定成俗地成了墳場的代名詞。和合石另一處值得一記的地方是「浩園」,該處安葬了因公殉職的公務員,浩園是取其「浩氣長存」之意。對於港片影迷來說,和合石絕對是一處眼熟的地方,因不少電影的墳場景都喜歡在這裡取景,當中包括《英雄本色》、《香港製造》、《第一類型危險》、《目露凶光》、《龍虎風雲》、《哪一天我們會飛》等。
英雄本色
第一類型危險
龍虎風雲
目露兇光
哪一天我們會飛
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地址:葵涌永順街
電影:香港仔、世紀戰疫(Contagion)
香港仔
荃灣華人永遠墳場位處醉酒灣旁的山丘,闢建原因是香港仔的墳場開始不敷應用,華永會遂要求政府撥地闢建新的墳場。政府最終於1935年批地予華永會興建墳場,並於1941年落成。在電影《香港仔》中,鄭東(吳孟達)一家到荃灣墳場拜祭亡妻,但他們之間各懷心事,也沒有溝通,這麼近那麼遠,是不少活在壓迫都市中的家庭寫照。在電影《世紀戰疫》中,世衛專家Orantes(Marion Cotillard)被焦急的衛生官「綁架」,為的是要換取制止疫症的解藥,墳場成了他們的交易地點。
世紀戰疫
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
地址:油塘高超道
電影:鎗王
鎗王
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位於魔鬼山和照鏡環山東麓,是華永會最新的墳場,於1989年落成啟用。將軍澳墳場是華永會轄下面積最大的墳場,面向將軍澳,也可遠眺佛堂洲,景色開揚。安葬於將軍澳墳場的影藝界名人也不少,當中包括名伶新馬師曾、嘉禾創辦人之一何冠昌、還有傳奇歌手黃家駒和陳百強等。在電影《鎗王》中,阿苗(方中信)對未能制服失常的同僚兼好友感到內疚,在妻子Ellen(陳法蓉)陪同下在將軍澳墳場向好友致祭。阿苗在好友的墓前不停自責,在旁的Ellen唯有盡力安慰。
文字來源:王冠豪(2016)。<墓遊電影場景>。《電影朝聖》,Vol.12(2016年6月),頁3-16。
圖片來源:王冠豪
劇照來源:
《追擊八月十五》:© 2004 美亞電影
《我左眼見到鬼》:© 2002 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龍爭虎鬥》:© 1973 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赤道》:© 2015 寰亞電影
《東風破》:© 2010 東華三院
《辣手神探》:© 1992 金公主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香港製造》:© 1997 草根娛樂有限公司
《第一類型危險》:© 1980 影藝製作有限公司
《英雄本色》:© 1986 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龍虎風雲》:© 1987 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目露凶光》:© 1999 美亞電影
《哪一天我們會飛》:© 2015 寰亞電影
《香港仔》:© 2014 太陽娛樂文化有限公司
《世紀戰疫》 © 2011 華納兄弟
《鎗王》:© 2000 嘉樂影片發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