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二次人生》導演何力恒

2019年冬,經朋友G介紹下認識何力恒導演(Lik),得知他剛拍攝一套以長跑為題材的電影《二次人生》。那時香港正值水深火熱,電影市道也是難以預測的悲觀,再加上來勢洶洶的疫情,當刻Lik雖表示電影預計在2020年上半年公映,但現實的處境令映期無可避免地延遲。直至2021年,《二次人生》的映期終於落實,但當中要克服的是一個又一個不為外人道的難關,看見的是一份堅持。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故事已蘊釀了十多廿年,我不少朋友都是知道的,但我並不是順口開河,而是一步步地走,每行一步又近一點。最困難是投資者撤資,那就只有拍得一日得一日,頂得多久就多久。這時候監製(柯星沛)給我很大信心,他令我覺得這電影是可以完成的。」

這些年來,香港的電影市道徘徊在谷底,拍電影彷佛是死路一條,不少電影計劃被擱置,縱使作品完成了也是公映無期。有些人選擇放棄,但也有人仍甘願行這條沒有光明的路,Lik是其中一位。

「一直以來,對於想做的事和想行的路,我會想方設法一步一步計劃去完成,一步一腳印,目標總會在不經不覺之下完成。我有信心能完成《二次人生》,其中一個原因是過去的track record,Track record不是幸運的,當中投放的是我的時間和心機。」

相信奇蹟,但在奇蹟出現之前,需要的是信念、毅力、紀律和經驗。

師生情是重點

《二次人生》以長跑運動為題材,但電影的重心是師生情。

「我會考成績並不理想,但有幸一出社會工作就加入了一間規模很大的廣告公司。那時,縱使學業成績欠佳,但只要肯努力肯做,就有機會從外勤送文件晉升至在寫字樓做廣告,當中很重要的是有人認同你能力並予以栽培。所以當我做上司時也願意培育下屬,因為我也曾經受過人恩惠。這令我在寫劇本時慢慢找到重心,除了講有人為你打氣外,再具體地問是誰為你打氣,於是我捉了師生的那種情。」

「對我來說,師生情總有點遺憾和不足,因為我與老師的關係並不密切,所以特別放了這份遺憾在劇本內。但這又不至於切斷師生間的關連,因為一旦重逢,很多美好的回憶就會自然出來。其實每個人都渴望知道昔日師友的狀況,但總有理由不多行一步了解和關心。當有機會重遇,那份感覺與情懷就會自然出來,我的劇本就是要捉住這份師生情並放大這感覺。同學關係也很重要,因為同學對我有很大影響,所以我也將這些元素放在電影之中。」

珍惜生命中曾扶持你的人,縱使曾不以為意,縱使曾因錯過而遺憾。

主角不是大英雄

《二次人生》主角志行(胡子彤 飾)的設定很特別,他是被社會標籤為幸福的人,大學畢業,有工開,更有樓揸手,衣食住皆無憂,與一般相類型電影將主角英雄化或放大同情面的處理截然不同,這非典型的設定也是兵行險著,當中的原因是什麼?

「我設定志行是一位在大家身邊常遇見的普通人,家境沒問題,就是欠缺責任感。從小到大,母親為他安排了一切,從不需要給家用,沒有責任就沒有推動力,我其實是寫這一類人。他母親那句「只要你簡簡單單做人就得了」其實最大鑊,很多父母將所有最好的都留給子女,不勞而獲,令子女欠缺責任感。」

「我與監製談過,第一不寫大英雄,第二不寫一般運動電影那種落泊英雄的典型格局,我只想講一個沒人生目標的平凡人,最後他一樣都要繼續普通地過生活,其實這才是大部分人的人生。這套戲會令人共鳴的原因正是大家可從身邊的人發現志行的身影,他只要在一次機會下捱到終點,為自己歡呼一次,這樣就足夠了。我不要志行贏,贏就不可信,捱到終點已經很了不起,這是我和監製對這角色設定和基調的共識。」

電車跑

電車是香港電影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之一,那裡曾孕育過不少電影故事與人物,是獨一無二的電影記憶。電車也為《二次人生》添上一筆,片中一場電車跑呈現港島深宵的靜與美。

「我籌拍電影初期已認識電車跑的群組,聽過很多故事,當中最有趣就是追電車。參加者需要將隨身物品放在電車內,然後跟著電車跑,到總站才取回自己的物品。我覺得三更半夜在西環、跑馬地等地拍攝,畫面一定很美。」

早年有人以改善交通為由提議將電車路拆除,一句「我行路可能快過搭電車」引來不少人批評,也衍生了一場別具意義的「電車跑」,用汗水捍衛我城的百年瑰寶。

場景:土瓜灣與九龍城

因為鐵路效應,土瓜灣與九龍城正在急速變化中,特別是近一年來,很多舊建築轉眼消失,速度更是異常地快。一個個滿載故事的小社區,無情地被重新洗牌;一幢幢見證時代的建築,轉眼被披上綠色裹屍布⋯⋯看《二次人生》格外有感觸,因土瓜灣與九龍城是電影的主要場景,電影為社區留下記錄,而場景也豐富了電影的層次。

「我知道那裡很多樓將會被拆,我有個習慣,就是希望在自己的創作裡記錄一些將會消失的地方。過往拍短片時曾在蘇屋邨取景,慶幸曾經在那裡拍攝過。因為這個經驗,所以這次也刻意選擇這區拍攝。」

電影中提到啟德,片中黃Sir(譚耀文 飾)位於九龍城的體育用品店是以「啟德」來命名。

「片中的體育用品店曾考慮過不同區,最後定了九龍城,其後發覺決定很正確⋯⋯ 小時候父親駕車送我與弟弟上學,由九龍灣前往何文田(也是電影的主景),那時總會期待經過機場的一刻,這是小時候的回憶,到我後來將體育用品店命名「啟德」,發覺地點真的沒選錯。」

啟德的回憶有已不存在的機場和遊樂場,但已愈來愈遠,存在的有新的啟德社區,還有九龍城的啟德道,但這小社區也將要膺服於推土機下。

土瓜灣是片中街馬途經的場景,當中包括十三街、木廠街、牛棚一帶的老社區。

「這次我在麟祥街拍攝,拍了牛棚。特別是志行在大雨中賽跑一段,我特意捕捉木廠街的盲人輔導會工場,當時正好有關於工場重建的報導,據說明年會被拆,這些都是我很想拍攝的地方。後來才發現,主角途經工場時是眼睛看不清的狀態,間接令那一段更有意思。當日拍攝時是下雨天,當時其實覺得很不便,但其後再看畫面,反有意想不到的美。」

農圃長春,天光不息,街馬的終點,就在這人傑地靈的校園區取景。

「選這場景也是巧合,因當時需要找一個能封半日以上的地方拍攝,要封一條街半日以上是非常困難的事,除了不阻礙其他人,也要夠地方架置那大大的吹氣衝線點,幸好最後總能找到理想的地方。該處是一個掘頭巷,附近學校雲集,有新亞、鄧鏡波、協恩,還有一間已停辦的閩光。《二次人生》不只講跑步,還有師生關係,終點在這個充滿校園氣息的地方取景別有意義。不是隨意去清水灣找個掘頭巷拍攝,而是在不經意間找到這個地方,這些都是機緣巧合才撞到。電影海報也以學校區做背景,拍攝地點在農圃道。」(右邊是協恩中學的歷史校園,前方是鄧鏡波中學的歷史建築。)

再嘗試看片中的街馬場景,相關拍攝地其實也可以連在一起,構成一條真實的10 km賽道。

電影中的校園場景並非在土瓜灣農圃天光的校園區取景,而是在步程之內的何文田。Lik小學讀培正,經常在巴富街附近踢波,片中黃Sir與太太慧瑩(陳逸寧 飾)相遇相識相愛的場景就在巴富街。

「某天找場景時發現該處有一棵很美的樹,那裡正好有兩間相鄰的學校,黃Sir與慧瑩來自這兩間面對面的學校,一左一右,每天帶學生上體育課時在樹底相遇,那真是天衣無縫。」

巴富街周邊是昔日明星的生活圈,位處鄰街登巴道的翠華大廈曾是明星影人的熱門居所,住客包括嚴俊、李麗華、李湄、岳楓、陳思思等明星影人,星光熠熠。還有李小龍,母校喇沙書院有段時間在巴富街的臨時校舍授課,李小龍就是該段時期的學生。

出書

《二次人生》除了電影,Lik也自資出版一本同名書籍,記錄了53位來自不同社會背景與工種的人的二次人生。

「廣告人的習慣並不能拍完就算,要想多一點去支援電影。所以我與編劇商量,希望將二次人生的概念帶到學校。又或者不只學界,現時的社會氣氛都需要二次人生的故事。於是我們找了很多相識的人,或朋友的朋友,找他們出來寫各自的二次人生。出版是自資的,因為電影不應單打獨鬥,應該要創造周邊的東西去支援。」

公映

歷經近二十年的蘊釀,克服過重重困難,電影終於落實在4月15日正式公映,在這艱難的時期上畫,心情如何?

「心情期待,希望多些人知道過去這兩年有這樣一套電影在發生,更希望觀眾明白我拍攝背後那份堅持,還有感受電影想要表達關於人生和師生關係的意義。現在是艱難的時期,若能藉著電影為觀眾打下強心針,這就已足夠了。」

對我而言,《二次人生》並不只關於人生和師生,還有我們的城市,當中捕捉到的景觀也是珍貴的記錄,而片中那份純粹,在混沌的社會中顯得格外珍貴。

電影資料:

《二次人生》(I Still Remember)
導演:何力恒
監製:柯星沛
演員:譚耀⽂、胡⼦彤、蔡裕彤、吳海昕、強尼、陳逸寧

資料及劇照提供:高先電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