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頓街,《逆向誘拐》的主要取景地。承接上一篇,今次會講人,因為要呈現一個地方的獨特魅力,關隘在人,威靈頓街在這方面更是多采多姿,這裡昔日是華人和洋人兩大環頭的中間位置,所以這裡成了不同種族雜處之地。當中有個族群很有意思,她們是來自日本的邊緣人,多被稱為「唐行小姐」(からゆきさん,唐行きさん)。
開埠初期,來港的外國僑民多以男性為主,但來自日本的卻是女多男少。這群飄洋過海的日本人不少是被稱為「唐行」的女子,她們是19世紀後半葉日本對前往中國、東南亞賣身的婦女的稱呼。那時日本正值明治時期,國力雖開始崛起,但仍相當窮困,特別是來自偏遠地區的人,為生存賣身到海外找機會是常事。
唐行主要來自北九州的窮鄉僻壤,由當地稱為女衒的人從貧苦人家中買入,繼而轉賣給稱為嬪夫的人帶往海外。這些唐行主要前往中國、香港、東南亞等西方國家殖民地,而威靈頓街是這群唐行在香港的主要聚居地(另一處是灣仔)。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賣身的唐行約佔留港日僑總數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但這只計有向政府登記的人口,事實上,當中有為數不少的私娼或被拐賣的婦女並沒有計算在內。
保良局於19世紀末曾收容和譴送被拐賣和私逃出來的日本婦女,日本政府因此送贈銀杯和獎狀予保良局致謝,這兩件文物現今仍收藏在保良局博物館內。香港淪陷期間,保良局一直沒有被日軍蹂躪,據說是和這段往事有關。
唐行昔日曾為日本帶來大量外匯,但當國家崛起之後,她們則被視為恥辱,在社會受盡白眼和歧視,所以不少唐行終其一生並沒有回到故土,要在異地過其殘生。跑馬地香港墳場南坡有一個日本人墳場,當中葬了不少客死他鄉的唐行小姐。她們的墓碑皆背向日本,據說是她們表達對祖國不滿的方式。
1972年,日本作家山崎朋子以唐行為題材寫了小說《山打根八番娼館》,這本小說於兩年後被熊井啟導演改篇成電影《望鄉》,片中飾演唐行「阿崎婆」的是傳奇女優田中絹代,她憑此片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參考資料:
丁新豹、盧淑櫻著:《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香港:三聯書局,2014)
余震宇編著:《上半山下中環:一個城區的蛻變》(香港:中華書局,2017)
陳嘉文:〈街知巷聞﹕被遺忘的威靈頓街〉《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