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新年第一部入場看的電影都有份執著,大家可能覺得我迷信,但總覺得新年伊始若第一部片給了爛片絕對是大吉利是。適值年初三電影資料館放映86年的經典電影《英雄本色》〔「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活動〕,故我順理成章以此片作為羊年觀影的開始。 《英雄本色》是香港電影史上其中一部重要作品,現在看其陣容當然是星光熠熠,但當年這個陣容其實並非票房保證。周潤發當年號稱「票房毒藥」,狄龍已過氣,張國榮在電影圈只是初起,導演吳宇森的事業更處於低谷,所以當年行內外對此片的期望不高。公映後,結果當然令人大跌眼鏡,並以三千四百多萬的票房榮登當年票房冠軍,周潤發與吳宇森更是山雞變鳳凰,並成了灸手可热的票房保證。
當年《英雄本色》公映時我還是初中生,尤記得這部電影對我們同學間的影響甚深,因為電影上映後,男同學間稱呼對方時都喜歡在名字後加一個「哥」字,如強哥、文哥等,而我有幸名字有個豪字,所以當年是有點飄飄然的。更巧的是我弟弟的名字也有個傑字,與電影的角色有種微妙的對應,所以我對此片份外有感情。
《英雄本色》所處的八十年代對香港人來說是一個不安的年代,特別是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落實中國要收回香港主權後,這種不安感更是愈來愈大。當年不少電影都不自覺地流露對香港前途的感受和擔憂,《英雄本色》也不例外,其英文片名「A Better Tomorrow」和片中的插曲「明天會更好」可謂盡在不言中。現在重看,從當中的角色、對白和骨子裡的訊息,再對照現在香港的情況,確實有種難以言喻的感概,當中一幕Mark哥在飛鵝山向豪哥嘆說:「想不到香港的夜景是這麼美的,這麼美的東西,一下子沒有了⋯⋯」無言的赤痛!
文字來源:王冠豪(2015)。<二月隨筆>。《電影朝聖》,Vol.3(2015年2月),頁34。
圖片來源:王冠豪
劇照來源:《英雄本色》© 2010 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