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頓街,《逆向誘拐》的主要場景,是片中各嫌疑者暫居的Apartment。威靈頓街看似平平無奇,路窄兼人多車多,但此街其實是香港最早開闢的街道之一,承載著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過去。電影選景於此,除可突顯片中新舊對比和世代矛盾的命題外,也令電影多了不同角度的想像與解讀空間。
百多年前,曾有一群有志之士努力實踐抱負去改變國家的命運,威靈頓街與周邊的士丹利街、結志街一帶是他們的大本營,這裡啟蒙了不少赫赫有名的革新者,當中包括孫中山。威靈頓街與擺花街口的杏讌樓是老孫與同志們的會議地方之一,也曾是革命志士的避難所。
威靈頓街還有不少第一和唯一。
威靈頓街與砵甸乍街交界曾經是香港天主教總舵,天主教最先在這裡插旗,香港第一座聖堂「聖母無原罪堂」正位於此。
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曾經是香港第一間消防局,事關這裡昔日人口密集,居民衛生與防災意識較低,所以經常發生嚴重火災。
威靈頓街盡頭有一條通往地下的樓梯,經常有遊客誤會為地鐵站入口,其實這是一個百年公廁,是唯一仍然運作的地下公廁,再追溯過去,昔日經營公廁和賣糞其實是一盤大生意,政府更為賣糞設投標制,當中的收益更曾佔政府總收入接近1%。
還有永和號,電影中的Apartment對面,是碩果僅存並全幢健在的第一代唐樓,這麼珍貴的歷史建築,卻要經過九牛二虎之力才於去年爭取到評級,值得反思。
威靈頓街還有很多精彩的往事,下篇再談。
參考資料:
余震宇編著:《上半山下中環:一個城區的蛻變》(香港:中華書局,2017)
陳嘉文:〈街知巷聞﹕被遺忘的威靈頓街〉《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