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以「電影朝聖」之名寫關於電影場景遊的文章開始,到去年底創辦同名電子雜誌,一直有不少人問筆者為何樂此不疲地鑽研這個冷門的題材。最重要原因當然是個人興趣,但真正令我持續發掘這題材的動力,主要是源自兩位朋友,一位對我有啟發,另一位則對我起了鼓動的作用,今次先談談這位對我有啟發的朋友 – 朝永耕平先生。
我與耕平相識於1999年,當年我倆都是在東歐旅行的背包客,初遇的地點是羅馬尼亞以吸血殭屍聞名的景點布朗古堡。在他鄉遇上一個黃皮膚的亞洲人,而大家也有共同的興趣 – 電影和足球(可惜他是曼聯球迷),所以初相識已很投緣。那時他正進行一段時間挺長的旅程,之後更會路經香港,所以我們約定在香港再會面。
有朋自遠方來,當我嘗試為他計劃香港的行程時,腦子裡竟然想不到有什麼特色的地方可向他介紹,因為那時的我總覺得香港是個乏善足陳的地方,最後只能勉強選一些例牌的景點與他共遊。令我慚愧的是,耕平竟然比我對香港更加熟悉。他很喜歡王家衛的電影,據說他在柬浦寨旅行時與《花樣年華》的劇組擦身而過,當時的劇組正在找一個操流利日語的人飾演梁朝偉/張曼玉的導遊,可惜他來遲半步而錯過了,這事或許是他人生的一個小遺憾吧!
因為耕平喜歡王家衛的電影,所以他對有關電影的拍攝場景相當熟悉,有時我更要反過來從他身上認識一些一直未在意但有趣的香港地方。一個外地人,對香港的尊重態度和熱愛令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感到慚愧,過往我熱衷到外地旅行,但對自己的家卻沒有去認真了解過。但當認真發掘,才發覺自己的家是多麼特別的一個地方,並不是官方或旅遊局包裝下的庸脂俗粉。
近年,身邊很多具意義的老東西一個接着一個失去,強烈感受到身邊一些瑰寶的存在並非是理所當然的。早前參加一場關於一部本土電影的分享會,會中有位熱衷推廣香港文化的朋友慨嘆是孤軍作戰,我不同意這說法,香港其實也有不少有心人在默默地努力着,只要覺得所做的事有意義,就算是小事一樁,其實對我城也是一項功德。決定要持之以恆地發掘「電影朝聖」這題材,簡單來說也是從以上的心態出發,從功利的眼光看似乎不太務實甚至是無聊,但只要能影響到一些人重新重視、欣賞和愛惜自己的城市,其實已是一件很可貴的事。
文字來源:王冠豪(2015)。<四月隨筆>。《電影朝聖》,Vol.5(2015年4月),頁40。
圖片來源:王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