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是一個令人無奈的月份。在香港,百多年來匯集各路豪傑的「革命聖地」中環結志街,部分曾用作電影場景的老店因重建關係而被迫在3月底的死線前結業;而在隔岸的台灣,一家被不少影迷奉為朝聖地的咖啡館因房東不續租而需要在3月底結業,這家咖啡店是電影《第36個故事》的主場景-朵兒咖啡館。
1月19日,《第36個故事》導演蕭雅全在「朵兒咖啡館」面書專頁發佈了咖啡館結束營業的公告(下圖),對不少影迷(包括筆者)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遺憾的消息。事實上,朵兒並不單純是一家咖啡館或一個電影場景,她是一家有靈魂的咖啡館,骨子裡將每一位顧客與咖啡、電影和台北這個充滿意思的城市連結在一起,當中的互動令咖啡館散發一種與別不同的魅力。在咖啡館結束前,特以此文紀念這家曾在不少影迷心中留下重要印記的朵兒美地。
關於電影
朵兒咖啡館是電影《第36個故事》的主場景,該片是由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投資、侯孝賢監製、蕭雅全執導,藉著影片向外推廣台北的美麗與多元價值。電影講述朵兒(桂綸鎂)開了一家她夢想中的咖啡館,但淡靜的生意令她擔憂不已。正當無計可施之際,鬼靈精的妹妹薔兒(林辰唏)想出了「以物易物」的活動,咖啡館亦因此而多了顧客。藉著此活動,朵兒和薔兒遇上或結識很多前來易物的客人,這些客人各自有其屬於自己的故事,特別是一個講了35個城市故事的顧客群青(張翰),他們的故事對兩姊妹的價值觀起了微妙的衝擊,並不自覺地激發她們去尋找第36個屬於她們也屬於台北的故事。
關於咖啡館
電影的主場景朵兒咖啡館位於綠意盎然、優閒愜意的富錦街上,咖啡館原本是一幢荒廢了的老公寓,因為這部電影而改裝成一家低調但具格調和性格的咖啡館。事實上,咖啡館在電影上映前已經營運了一段時間,沒想到電影的理想反應令咖啡館營運至今,並成為不少海內外影迷必到的朝聖地。
除了電影場景之外,咖啡館吸引之處在於其個性化和親切的感覺。咖啡館的正門給人優雅帶童話的色彩,一進館內,其空間、裝潢和顏色的搭配瀰漫一份輕盈的親切和諧,店員給顧客一份親切感,但沒有那種過份熱情/冷漠帶來的壓迫感,是親密中顧及私人空間的自在。正如電影《第36個故事》主角朵兒的性格一樣,咖啡館有個性、平易近人又善解人意、簡單優雅又溫馨感性。咖啡館沿襲片中朵兒每天只做一款蛋糕的概念,還有特別泡製的「朵兒果醬」,令人每次光顧都有份期待和新鮮感。
關於城市
想了解一座陌生的城市,筆者認為除了到其市場外,咖啡館是最佳的地方。咖啡館仿如一座城市的縮影,內裡有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每個人各自有不同的故事,我喜歡獨個兒到咖啡店,並化身成《春光乍洩》中的小張(張震),伏在桌上,閉起雙眼,靜靜傾聽不同的故事。喜歡《第36個故事》片末一組台北空城的鏡頭,那象徵著人的重要性,人才是城市的核心,若沒有人和環境的互動,城市只是一個徒具空殻的死物。朵兒是一處關於電影、城市和人的互動空間,戲裡戲外都是有趣的故事,令人真正體會到台北這城市的多元和魅力。
關於夢想
什麼是理想的生活,對於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不少會將之建築在金錢物慾上,而《第36個故事》則透過朵兒給大家另一種想法,那是電影中所謂對「心理價值」的思考。這「心理價值」彷彿很抽象,但卻是理想生活的重要指標。開設朵兒咖啡館對部分人來說是不切實際,但對朵兒來說是一項有價值的決定,因為這是她的夢想。價值如何衡量,其實沒有標準,也沒有對錯,夢想並不是遙不可及,最重要的是一份決心和勇氣。《第36個故事》落幕了,「朵兒」也將要結束了,但她背後代表的價值和意義仍會繼續在不少人心中存活著。
文字來源:王冠豪(2015)。<Bye bye 朵兒!>。《電影朝聖》,Vol.3(2015年2月),頁3-7。
圖片來源:王冠豪
劇照來源:蕭雅全導演提供